ID# 9835
1. | 周幽王死後,曾被廢的太子宜臼繼位,是為平王。平王因鎬京殘破不堪,決意東遷到洛邑,史稱平王東遷。東遷以後的周朝,史稱東周。 |
2. | 平王東遷後,周室日漸衰微,天下權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諸侯。他們之間互相兼併,以大吞小,以強凌弱。在這些背景下,強者趁機爭當霸主,因而形成霸政的新局面。 |
3. | 霸主常以尊王攘夷為由,代替天子號令天下。諸侯之間通過會盟的形式來簽訂盟約,主持共同的征代,接受小國的貢獻。 |
4. | 春秋五霸有齊桓公,宋襄公、晉文公、秦穆公和楚莊王。齊桓公用管仲為相,勵精圖治,令國力強盛,成為最早期霸主。 齊恒公死後,宋襄公立心爭霸,可惜因國力不足而失敗。最後與楚國開戰時中箭身亡。 晉文公助周室平定王子帶之亂,又率領諸侯聯軍助宋大敗楚軍,終在踐土會盟,成為新霸主。 秦穆公以百里奚為相,國力日漸增強。他曾派兵東進,但被晉國打敗。其後改為西進,征討西方戎人,成為西方霸主。 楚國曾被晉國在城濮打敗,無緣爭霸。及後楚莊王即位,整頓吏治,重建國力,進軍中原,向周室問鼎,在邲大敗晉軍,稱霸中原。 |
5. | 春秋未年,晉、楚兩國因長期戰爭而逐漸消耗國力,至使在東南方興起的吳國和越國有機爭霸於中原。 |
6. | 在春初期,王權早已開始衰微,權力下移到諸侯。到了未期,權力更進一步下移到卿大夫,結果發生了三家分晉事件。事件中的三家指的是韓、趙和魏。 |
7. | 春秋末年,霸政局面接近終結,逐漸進入戰國初期。當時,有大小諸侯國二十多個,其中只有齊、楚、燕、韓、趙、魏、秦比較強大,合稱國七雄。 |
8. | 戰國初期,秦孝公招攬衞人商鞅,逐步改革國政,以壯大國家實力。 |
9. | 第一次合縱:魏相公孫衍發起了楚、燕、韓、趙、魏五國合緃聯手對付秦, 由楚懷王為緃約長。 第二次合縱:東周洛陽人蘇秦奉燕王之命去遊說齊王放棄與秦國的連橫策略。齊王同意合緃策略,並命蘇秦說服其餘四國參與,最後六國達成合緃協議,由蘇秦擔任緃約長,並出任六國丞相。 最後,秦國昭襄王接納范睢的遠交近攻策略。先向較遠的齊國示好,然後攻打較近的韓、魏等國,將六國逐一擊破。
|
10. | 戰國後期,燕、韓、趙、魏、秦五國聯合出兵代齊,並大敗齊於濟西。燕軍乘勝追擊,攻破齊都臨淄,最後被齊將田單用火牛陣擊退。經此一役,齊國實力大減,再無力與秦爭霸。 |
11. | 戰國後期,楚國中了秦臣張儀的離間計,與齊國決裂。再加上齊給五國攻打後,實力大減,已不能對秦構成威脅。相反,趙國經過政治改革,國力轉強,漸漸成了秦的頭號大敵,秦趙終於一戰。在長平之戰中,趙國四十萬大軍為秦所滅。此戰亦開啟了秦吞併六國的序幕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