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1 東周(春秋戰國時代)歷史筆記


ID# 9685

朝代更迭事件:平王東遷

事發年份:公元前770年
在位皇帝:周平王(宜臼)
事發原因
  1. 申侯(申后之父)聯合犬戎(西北部族)作亂,殺幽王於驪山。

作亂者
申侯

參與外族
犬戎
事件經過及結局
  1. 幽王死後,曾被廢的太子宜臼繼位,是為平王。

  2. 因鎬京殘破不堪,平王決意東遷到洛邑,史稱平王東遷。

  3. 東遷以後的周朝,史稱東周。

  4. 春秋戰國時代正式開啟,中國由統一邁向分裂。

政局:春秋霸政的形成

事發年份:公元前679年
政局特色
  1. 平王東遷後,周室衰微,天下權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諸侯。

  2. 諸侯國內部時常發生弑君奪權的政變。

  3. 諸侯國之間互相兼併,以大吞小,以強凌弱。

  4. 在這些背景下,強大的諸侯趁機爭當霸主,因而形成霸政的新局面。

政局:春秋霸政的特色

政局特色
  1. 霸主常以尊王攘夷為由,代替天子號令天下。尊王攘夷:尊重周天子,對抗邊疆部族的入侵。

  2. 諸侯之間通過會盟的形式來簽訂盟約,主持共同的征代,接受小國的貢獻。會盟:由霸主主持的諸侯聚會,在會上簽訂關於共同征代的盟約。

  3. 當時的霸主沒有一個有能力取代天子統一全國,只能不斷吞併小國,以擴大實力。

政局:春秋初期的春秋五霸

政局背景
  1. 春秋初期,在一百多個大小諸侯國中,只有六、七國有爭霸能力。

  2. 最早稱霸的為齊桓公,其後有宋襄公、晉文公、秦穆公和楚莊王,號稱春秋五霸

  3. 齊桓公管仲為相,勵精圖治,令到齊國國力強盛,成為最早期霸主。他首倡尊王攘夷,曾多次主持會盟,阻止在南方的楚國入侵中原。

  4. 齊恒公死後,宋襄公立心爭霸,可惜因國力不足而失敗。最後與楚國開戰時中箭身亡。

  5. 晉文公助周室平定王子帶之亂,又率領諸侯聯軍助宋大敗楚軍,終在踐土會盟,成為新霸主。

  6. 秦穆公百里奚為相,國力日漸增強。他曾派兵東進,但被晉國打敗。其後改為西進,征討西方戎人,成為西方霸主。

  7. 楚國曾被晉國在城濮打敗,無緣爭霸。及後楚莊王即位,整頓吏治,重建國力,進軍中原,向周室問鼎,在大敗晉軍,稱霸中原。

政局:春秋後期的吳越爭霸

政局背景
  1. 長期戰爭令晉、楚兩國逐漸消耗國力,至使在東南方興起的吳國和越國有機爭霸於中原。

  2. 吳王闔閭為越國所殺。後吳王夫差即位,大敗越國,並俘虜越王勾踐

  3. 吳王與晉魯會盟於黃池,圖北上參與爭霸。

  4. 勾踐夫差釋放回國,經過二十年臥薪嘗膽,終趁夫差北上會盟時,打敗越國。之後,勾踐會齊晉等諸侯於徐州,成為春秋末期霸主。

政局影響
  1. 加速周代封建制度的崩潰:霸主雖提倡尊王攘夷,但這只能夠讓周天子勉強維持統治,周室的權威己名存實亡。

  2. 促進華夏與四方邊境民族的融合:在諸侯聯合應對外族時,不但減輕外患,同時也把華夏文化帶到四方邊疆。

臣子作亂事件:戰國開始之三家分晉

事發年份:公元前403年
事發原因
  1. 在春初期,王權早已開始衰微,權力下移到諸侯。到了未期,權力更進一步下移到卿大夫。

事件經過及結局
  1. 韓、趙、魏三個卿大夫聯合一起滅了晉,史稱三家分晉

  2. 周天子正式承認它們為諸侯國。

  3. 這件事特顯出封建制度的尊卑分明特質已蕩然無存。封建制度已瓦解、名存實亡。

  4. 這也標誌著戰國時代的開始。

政局:戰國七雄

政局背景
  1. 春秋末年,霸政局面接近終結,逐漸進入戰國初期。

政局形勢發展
  1. 戰國初期有大小諸侯國二十多個,當中只有齊、楚、燕、韓、趙、魏、秦比較強大。

  2. 它們為了擴展勢力,一面改革本國以壯大實力,一面通過戰爭吞併別國。

  3. 最後造成戰國七雄並立競爭之形勢。

  4. 在戰國七雄初期,魏國一度是最強大,稱霸於中原。後來齊國屢次擊敗魏國,成為中原的大國,七雄之首。

國家政策:戰國初期秦國的商鞅變法

7
  1. 秦國僻處西邊,由於政治、經濟或文化都比較落後,因此一直受中原各國輕視。到秦孝公時,招攬衞人商鞅,逐步改革國政,以壯大國家實力。

政策推行者
秦孝公、商鞅(衞國人)
政策內容
  1. 論功行賞:不問出身,按軍功行賞,而宗室、貴族沒有軍功者,一律廢除爵位。

  2. 嚴格推行法治:貴族犯法,與平民同罪。

  3. 推行縣制:在全國設三十多個縣,縣令由國君直接任免,以加強國君的權力。

  4. 廢除井田制度:容許平民私有土地。

  5. 發展農業:鼓勵人民努力耕種和紡織。

政策的影響及結局
  1. 雖然商鞅去世,但秦國以後幾代君主仍然沿用他的政策繼續改革,促使軍事及經濟迅發展,社會變得安穩,令到秦國逐漸成為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。

外交政策:合縱、連橫與遠交近攻策略

事發年份: 公元前318年
7
  1. 秦國變得強大之後,漸漸與中原齊國形成東西對立的局面。在兩國競爭之中,他們運用合縱連橫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以應對當時的複雜形勢。

政策推行者
合緃的代表人物:公孫衍、蘇秦

政策推行者
連橫的代表人物:張儀

政策推行者
遠交近攻代表人物:范睢
政策內容
  1. 第一次合縱:魏相公孫衍發起了楚、燕、韓、趙、魏五國合緃聯手對付秦, 由楚懷王緃約長。說好是五國聯合出兵代秦,但最後只有韓、趙、魏三國參與,最後因兵力不足而敗給秦軍。燕國不出兵原因為其國土在北方,離開秦較遠,對合緃並不熱心。而楚懷王雖為緃約長,但卻只想隔岸觀火。

  2. 第二次合縱:蘇秦(東周洛陽人)奉燕王之命去遊說齊王放棄與秦國的連橫策略。齊王同意合緃策略,並命蘇秦說服其餘四國參與,最後六國達成合緃協議,由蘇秦擔任緃約長,並出任六國丞相。但由於六國合緃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,最後都是以失敗告終。

  3. 連橫:指各國單獨與秦國結盟對付別國。

  4. 遠交近攻:秦國昭襄王接納范睢遠交近攻策略。先向較遠的齊國示好,然後攻打較近的韓、魏等國。

政策的影響及結局
  1. 由於六國因利益關係互不信任,秦國以連橫策略攻破了合緃的聯盟。
  2. 此外,秦國還使用遠交近攻策略削弱六國,然後逐一擊破。

政局:戰國後期之齊國的衰微

事發年份:公元前284年
政局背景
  1. 燕、韓、趙、魏、秦五國聯合出兵代齊。

政局形勢發展
  1. 燕、韓、趙、魏、秦五國聯合出兵,大敗齊於濟西

  2. 燕軍乘勝追擊,攻破齊都臨淄,最後被齊將田單火牛陣擊退。

結局
  1. 經此一役,齊國實力大減,再無力與秦爭霸。

政局:戰國後期之秦趙爭強

政局背景
  1. 趙國經過政治改革,國力轉強,有力與秦一搏。

政局形勢發展
  1. 楚國中了張儀(秦臣)的離間計,與齊國決裂。再加上齊給五國攻打後,實力大減,已不能對秦構成威脅。

  2. 相反,趙國經過政治改革,國力轉強,漸漸成了秦的頭號大敵。

結局
  1. 秦趙終於一戰。在長平之戰中,趙國四十萬大軍為秦所滅。此戰亦開啟了秦吞併六國的序幕。

政局:戰國未期之秦滅周室與吞併六國

事發年份:約公元230年 至 公元221年
政局背景
  1. 秦在長平之戰打敗趙後,正式掃除滅六國的最後一個障礙。

政局形勢發展
  1. 周室在戰國未期已臨近崩潰,秦乘勢兼併王畿,終結周朝。

  2. 秦王嬴政(後來的秦紿皇)即位後,加快兼併步伐。他在十年間,先後滅了六國。

  3. 公元前230年,秦首先攻破韓國。

  4. 公元前228年,滅趙。

  5. 公元前225年,魏、楚、燕先後被秦滅國。

  6. 公元前221年,齊國勢孤力弱,向秦投降。

結局
  1. 公元221年,戰國時代結束,嬴政建立了秦朝,令到中國再次統一。
跟朋友分享



中一至中三的同學們,如有數學上問題,歡迎Whatsapp給我們。我們會盡快將答案及解說放在網站,並Whatsapp有關連接給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