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1 秦朝歷史筆記


ID# 9899

朝代更迭事件:秦王嬴政兼併六國建立秦朝

事發年份:公元前221年
在位皇帝:秦始皇(嬴政)
事發原因
  1. 戰國未年,周室已接近崩潰,秦趁機加快兼併活動。

事件經過及結局
  1. 秦王嬴政用了十年時間,先後滅了齊、楚、燕、韓、趙、魏六國,建立秦朝,定都咸陽,自稱始皇帝

  2. 秦朝為中國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王朝。

  3. 嬴政為提高天子的威嚴,自創「皇帝」一名作為天子的尊稱,並規定皇帝自稱為「」,其命為「」,其令為「」,其用印為「」。

國家政策:秦國的大統一措施:政治方面

在位皇帝:秦始皇
政策目的
  1. 加強中央集權,以穩固統治。

政策內容
  1. 中央政策改革:中央政府設三個不同的首長,合稱三公,協助皇帝管理國家。其職權如下:丞相掌管政務,太尉掌管軍事,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。三公之下另設九卿,負責政府各部門工作。三公、九卿都是由皇帝任命,無權世襲,直接向皇帝負責。

  2. 地方政制改革:秦始王接受李斯意見,廢除周室封建制度,改行郡縣制。地方分為四級,由上至下分別為郡、縣、鄉及亭。郡、縣的長官為郡守縣令,皆由皇帝任免,大大加強皇帝對地方的控制能力。

  3. 制定刑法:秦國對法制相當重視,以本身法律為主,輔以六國法律,編制成新的嚴苛法令,即使是小罪,亦施以肉刑(黥面,劓鼻等)。死刑更有車裂、磔、梟等殘浩手段。

政策的影響及結局
  1. 秦朝的郡縣制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,後為歷朝所遵循,沿用了兩千多年。
  2. 中央集權制度大大提升皇帝的權威及對臣民的控制,催生了君主專制政治的開端。

國家政策:秦國的大統一措施:經濟方面

在位皇帝:秦始皇
政策目的
  1. 統一貨幣及度量衡、重視農業發展。

政策內容
  1. 統一貨幣:戰國時期,七國有各自貨幣,換算繁複。秦滅六國後,秦始皇下令統一貨幣,以上幣下幣,兩種貨幣全國通用。銅錢以半兩為單位,稱為半兩錢

  2. 統一度量衡:統一前,各國有各自計算長度,重量和容量標準;統一後,以秦國度量衡為標準,量度器具由政府監造,

  3. 統一車軌,修築馳道:在六國原有的道路基礎上,於全國修築寬窄一樣的馳道,規定馬車的寬度必需為六尺

  4. 重視農業發展:秦朝把商鞅的經政策(廢井田制,允許私有及自由買賣)推行全國。又興修靈渠等水利工程,為發展農業打下基礎。

政策的影響及結局
  1. 統一貨幣:促使各地貿易往來和經濟交流興旺。
  2. 統一度量衡:朝廷課稅和市場交易有準確依據。
  3. 統一車軌,修築馳道:一車可通行全國。
  4. 重視農業發展靈渠溝通了長江、珠江兩大水系,對南方的灌溉及航運有很大貢獻。

國家政策:秦國的大統一措施:文化方面

在位皇帝:秦始皇
政策目的
  1. 統一文字;統一思想

政策內容
  1. 統一文字:戰國時期,各國文字差異甚大,使文化交流困難。秦始皇命李斯簡化大篆小篆,全國通用。

  2. 統一思相:各地風俗思想如與秦律牴觸,一律禁止。此外,還頒佈焚書令,除秦史、醫、卜及種植書籍外,其他一律燒毀。

政策的影響及結局
  1. 統一文字:有利政令通行和文化交流。
  2. 統一思相:扼殺學術發展和言論自由。

國家政策:秦國的大統一措施:軍事方面

政策內容
  1. 禁制反抗:秦朝初期,六國遺民不但無歸順之意,反而有復國之心。因此秦始皇下令沒收和銷毁天下兵器,及拆除六國時之城池和川防,以防止叛變。

  2. 修築長城:為防禦外族入侵,秦始皇徵調大量民伕,把六國時的城牆連接起來,修築成一條西起臨洮,東抵遼東萬里長城

  3. 平定外族:公元前215年,在修建長城的同時,秦始皇以蒙恬為將,派三十萬大軍征伐匈奴,收復河套地區,增設九原郡。此外,派屠睢收服南方百越,增設南海桂林三郡。

政策的影響及結局
  1. 在防禦外族和擴大版圖過程中,融入了新的民族,使中國民族日益壯大,同時奠定了中國作為多民族的統一國家。

苛政:秦皇的苛政

在位皇帝:秦始皇
苛政內容
  1. 好大喜功:秦始皇在位期間,耗用龐大的財力和民力修馳道、開河渠、築長城及南征北伐。又徵民伕七十萬以上,建造阿房宫驪山墓。種種事例,足以顯示秦始皇是位極不體恤民命的君主。

  2. 嚴刑峻法:民眾常因小罪被罰去做苦役或受斬足、劓鼻、腰斬等酷刑。

  3. 焚書坑儒:公元前213年,頒佈焚書令,除秦史、醫、卜及種植書籍外,其他一律燒毀。 曾以非議之罪,將四百多名儒生活埋。史上合稱焚書坑儒

苛政:秦二世的苛政

事發年份:公元前210年
在位皇帝:秦二世(胡亥)
政局背景
  1. 公元前210年,秦始皇在最後一次出巡中死亡。其隨行小兒子胡亥聯同丞相李斯宦官趙高殺害秦始皇長子,改遺詔,繼而登位,是為二世皇帝。他比其父更為殘暴不仁。

幫凶
丞相李斯、宦官趙高
苛政內容
  1. 緃容宦官趙高弄權,到處橫徵暴斂。

  2. 以殘酷刑罰殺害兄弟及異見者。

結局
  1. 招致老百姓強烈不滿。
  2. 埋下秦朝驟亡的種子。

平民起義事件:陳勝、吳廣揭竿起義

事發年份:公元前209年
在位皇帝:秦二世(胡亥)
事發原因
  1. 數百名戍卒被發往漁陽,因天雨關係,道路阻塞,行抵大澤鄉,眼見無望如期趕至目的地,怕被判死(按秦律,戍卒誤期一律處斬)。為求自保,陳勝吳廣帶頭揭竿起義,反對暴秦,成為了中國史上的第一次平民起義

起義者
陳勝、吳廣
事件經過
  1. 陳勝起義不久,便率軍攻下了陳縣,自立為王,建國號張楚

  2. 陳勝軍隊曾一度逼近秦國首都咸陽,令朝廷十分震驚,派兵鎮壓,沒多久這場起義便被平息。。

結局
  1. 事件雖然很快被平息,但卻牽起一股六國遺臣恢復故國河山之風。如楚國名將後人項梁及其姪項羽,擁立楚王後裔為楚懷王

朝代更迭事件:秦朝的滅亡

事發年份:公元前206年
在位皇帝:秦王子嬰
事發原因
  1. 雖然陳勝、吳廣的起義很快被平息,但卻牽起一股六國遺臣恢復故國河山之風。

起義者
項羽、劉邦
事件經過
  1. 公元前207年,項羽起兵揮軍北上,於鉅鹿之戰中滅秦軍二十萬。

  2. 在同一時間,沛縣小吏劉邦帶軍西進,在路上未遇到多少抵抗便直入關中

  3. 這時,宦官趙高秦二世秦王子嬰繼位。後來,趙高又被子嬰所殺。

結局
  1. 公元前206年,當劉邦大軍抵達咸陽,子嬰出城投降,秦朝至此滅亡,國祚只有15年。

事件分析:秦朝驟亡的原因

原因
  1. 暴政擾民:秦始皇在位時,大量徵用民伕參戰及建造行宮,以滿足其好大喜功的慾望及窮奢極侈的生活。這些事情不單只消耗人力使生產力下降,還需要通過重稅來支撐。結果引致民不聊生,民怨沸騰。

  2. 嚴刑峻罰罪輕刑重是秦朝執法的一大弊病,百姓往往由於一些小罪而被判腰斬、車裂等重刑。再加上連坐法,令民眾無法忍受。到秦二世宦官趙高掌權時情況更甚,因而引起群眾反抗。

  3. 文化專制:秦始皇通過焚書坑儒來遏制言論和控制思想。結果引來群眾反感和反抗。

  4. 國基未穩:統一初期,六國遺民時刻希望復國,是一股推翻秦朝的重要潛在力量。

備注
  1. 連坐法:一人犯罪,禍及三族;一家犯法,牽連鄰里。

朝代更迭事件:楚漢之爭

事發年份:公元前206年 至 公元前202年
政局背景
  1. 秦朝滅亡後,項羽及劉邦為爭奪政權而開戰。

事件經過
  1. 劉邦接受秦王子嬰投降後,宣布廢除秦朝苛政,還與百姓約法三章(殺人者死,傷人及盜抵罪),因而深得民心。

  2. 項羽趕到咸陽後,便下令殺子嬰,並大肆殺害關中百姓,焚燒秦宮,民眾對此大失所望。

  3. 由於項羽兵力強大,便自立為西楚霸王。他封劉邦到偏遠的漢中巴蜀一帶為漢王,引致劉邦不滿,埋下楚漢之爭的種子。

  4. 除了劉邦項羽還分封了秦國降將和六國後裔十八人為王。但他們覺得分封有欠公充,於是群起反對項羽

  5. 劉邦趁機出兵佔領關中,後又東進伐楚。

  6. 楚漢之爭持續五年之久。起初,項羽因軍力強大而佔優。可惜,項羽驕傲自滿,不懂知人善任。相反,劉邦郤待人謙厚,善用人才,又有謀略,慢慢地雙方實力變得勢均力敵。

結局
  1. 公元前202年,項羽垓下一役中被劉邦大敗,不久便在烏江自刎而死。戰事結朿後,劉邦終得天下,建立漢朝
跟朋友分享



中一至中三的同學們,如有數學上問題,歡迎Whatsapp給我們。我們會盡快將答案及解說放在網站,並Whatsapp有關連接給你。